走进EVO视讯
NEWS基于EVO视讯的SD大鼠拔牙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来源:季炎聪 日期:2025-07-18在生物医疗领域,拔牙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项技术。除了人类的医疗实践,拔牙相关研究也常借助动物模型来进行深入探索。本文将详细梳理拔牙的临床知识与动物实验研究,帮助您明确二者的区别。
拔牙虽然普遍,但牙齿缺失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这一点不容忽视。缺失的牙齿可以导致牙槽骨逐渐吸收和萎缩,邻近牙齿可能会倾斜,对颌牙则可能过度伸长,最终影响咬合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前牙的缺失可能影响发音和面部美观,而儿童在乳牙早失时可能导致牙颌系统的发育异常。
在20世纪50年代,龋齿和牙周炎是导致拔牙的主要原因。随着牙体和牙髓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因龋齿而拔牙的情况明显减少。如今,许多人为了改善牙齿的整齐度和美观,选择减数拔牙(即拔除1-2个前磨牙以排齐前牙)作为矫正上前牙列不齐的常用手段。
拔牙的适应证可以分为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绝对适应证包括无法通过常规治疗保留的患牙,以及引起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病灶牙。相对适应证则包括影响功能或美观的错位牙、无症状但有潜在风险的阻生牙及埋伏牙,以及无咬合功能的第三磨牙。
在动物模型的研究中,SD大鼠(Sprague-Dawley Rat)因其牙齿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繁殖周期短和遗传背景清晰,成为了构建牙齿缺失模型的首选实验动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面所述的动物实验方法主要用于探索牙齿缺失后的相关机制及治疗方案,并不直接涉及人类的临床治疗。
关于实验设计,选择10-12周龄、体重为280g-320g的SD大鼠,并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进行麻醉,推荐使用戊巴比妥钠,剂量为40mg/kg。在器械方面,使用显微外科镊子、专用牙科探针和其它止血材料,而拔牙位点选择上颌第一磨牙,因为其体积最大,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空间。操作时需要采用微创技术,轻柔摇动牙齿,避免损伤牙槽骨,并确保完全止血。
在牙齿缺失模型的基础上,牙钉植入实验可以进一步模拟种植体修复过程,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术前准备包括破坏下颌前臼齿以创造植入空间,植入位点应设置在距牙槽嵴顶2-3mm的近中端,植入时要求角度垂直于骨面,大小依实验材料而定。
观察时间点包括基础观察(术后1天、3天)、短期观察(1周、2周)和中长期观察(4周、8周),特殊观察点可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在骨质发育方面,可能存在发育不足(骨小梁稀疏、骨密度偏低)和过度发育(骨小梁致密、骨密度显著增高)的情况,这些问题在操作中可能导致牙槽骨骨折或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关于数据分析,影像学采用Micro-CT检测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组织病理学方面则使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等多种染色法对组织形态及活性进行评估。此外,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代谢相关基因和关键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用于确认蛋白的定位布局,生物力学评估则包括检测骨密度和种植体的稳定性。
目前,基于SD大鼠的牙齿缺失模型已在多个口腔医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应用,助力临床创新。这些研究包括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病理机制、再生材料(如羟基磷灰石、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的评估、口腔种植技术,以及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的探索。
如果您在SD大鼠牙齿缺失模型的构建、拔牙动物实验设计或相关研究中需要专业支持与合作,欢迎与EVO视讯联系。我们拥有丰富的实验模型构建经验和专业技术团队,能够提供从实验设计到结果分析的全流程服务,助力您的研究高效推进。期待与您携手,共同推动生物医疗相关研究的发展!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
15124346458
总部地址:呼和浩特沈河区徐街道53号